青年教师教研发言稿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发言稿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发言稿的内容要根据具体情境、具体场合来确定,要求情感真实,尊重观众。你所见过的发言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青年教师教研发言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青年教师教研发言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从毕业走上这一神圣的工作岗位至今正好10年,感谢学校给我这个机会和平台,让我的从教生涯10周年有了更加不平常的意义。回首这十年,我依然清晰的记得大四时独自一人来江宁高中投我人生第一份求职简历时的“一本正经”和颤颤巍巍,这10年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培养下;在众多江宁高中前辈身上散发出来的江宁高中精神的影响下,在数学组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从一个毛头小伙到如今成为一位基本合格的青年教师,我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
回首这10年在天元东路的日子,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有以下体会:
一、学校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了一个又一个平台
在我们初上讲台,没有任何的教育教学经验手足无措时,学校的“青蓝工程”给我们安排了非常有经验的老教师,作为我们的师傅进行指导和帮助,让我们更快的适应了教育教学工作。在我们工作一段时间后,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倦怠之意时,教师发展学校又给了我们新的活力,专家的引领,理论的培训,让我们又增加了不少的教育教学艺术,对教育教学又有了新的憧憬。
二、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自我勤奋,需要同伴互助
作家峻青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人的一生是漫长的,但在关键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在你年轻的时候。”我想成功的背后最大的秘密武器、最大的法宝和秘诀还是那最普通的两个字:勤奋。有了勤奋这样的好品质,你才会孜孜不倦地去学习、去钻研。勤奋也是由稚嫩走向成熟的关键。勤奋不仅是某个阶段,某件事情上的努力,而是要紧紧抓住每一次机会,我相信,只要你用朴实的勤奋和无言的沉默宣战功利和浮躁,用无怨无悔,始终如一的坚持涂绘教育的真实和真实的教育,你就能够及时登上新的台阶,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提升。记得在去年准备教学带头人考试阶段,我们数学组的几个年轻教师就非常认真的准备,笔试阶段我们数学组几个年青教师根据考试大纲的内容专门为此组织过多次研讨,分析考试的重点,先各自根据对考试大纲的理解,准备自己认为最有可能的考试内容,然后在集中起来看看每个人准备的内容,商讨最为重要的内容作为我们复习的重点。面试阶段,教研室给了题目是无生上课,内容是必修4,知道内容后,我们入围的几个年轻教师又坐在一起分析,研究上课的内容,我们彼此给每个人5个课题,然后在集中商讨,选择最为重要的课题进行准备,同时还请了组里面的专家帮助我们一起分析,确定上课的重点后,我们又按照面试要求,在一个小时内备课做课件,然后互传给对方,并利用晚自习时找个空教室进行试讲,并互相指出不足,再进行改进,如此往复大约一周的时间,正是因为我们的努力,以及同伴间的互助,我们数学组在这次带头人的评比中被评上的人是江宁各个高中中最多的。
三、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有阳光心态
生命需要阳光,其实心态更需要阳光,一种积极的、宽容的、乐观的、自信的良好状态。教学工作道路上,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因为是年青老师,常常因为班级常规没做好,或者考试成绩不如人意而黯然神伤。但强者总是不言失败的,找原因,寻方法,拿出越挫越勇的干劲来,换个角度把这种挫折看作是一种历练的话,定能成功!这就是阳光心态的魅力!积极上进的心态是成长的基础。有人说:“心态决定一切”。如上一节公开课,你有两个选择:一、反复的研究教材、修改课件、甚至反复的试上精益求精,请教前辈自己的不足。二、可以借鉴别人的课件,按照别人的教学思路上课,毫不修改,可以省去很多的思考和时间。选择哪一种呢?如果是前者,那么即使你上的不怎么样,你也得到了锻炼。但如果是后者,你毫无进步可言。积极、要求进步的心态是成功的要素,我想在成长的路上我们应从心态开始。
作为青年教师,我们要在学校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激情和才华,致力于自身的发展,用勤学和善思书写成长,用求实和崇真建立我们的教育事业,推动学校的发展;
作为青年教师,我们要虚心向学校的名师学习,把前人的宝贵经验作为我们自己成长的养料;我们要加强同事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成长的路上携手并肩、共创未来!
作为青年教师,我们要保持一份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珍惜热爱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奉献我们的激情、品尝教书育人的快乐,在实践中增长为师的才干、放飞我们的梦想。
对于我们青年教师来说,我们要学习的太多了,而且就我自身而言还有很多方面没有做到。今天,站在这儿,我感觉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我们各位青年教师是学校的希望,我们自身的发展与学校将来的发展共赢。唐朝诗人刘禹锡有句诗:”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学校为我们的成长敞开了怀抱,我们要抓住机遇,努力工作,用我们的激情和实干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用我们的辛勤和智慧迎接学校希望的明天。
青年教师教研发言稿2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承蒙学校领导的信任,今天我就自己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的一些心得和体会来和大家进行探讨和交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打造好教师团队
一个班级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班级,班主任是充当的组织者和主要领导者,只有形成一个团队,发挥集体的智慧,齐抓共管班级的工作才会好做。在平常工作时,我会经常和老师交流,一方面了解班级学生,另一个方面也可以学到很多管理经验。因此,班级的其他任课老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今年,在学生中拥有超高人气被学生称作董姐的董菁老师、经验非常丰富学生非 ……此处隐藏27866个字……“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在当今信息社会中,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推陈出新,如不及时学习就会处于被动的局面,因而本教研组加强了理论学习的力度。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要求每周轮一位老师来进行理论主讲,无论是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途径来对我们组的老师进行理论讲座。只有这种形式,在这种任务的驱动下,老师们才会去自觉地去学习理论。“看过,看过,看了就过”,我要求把看过的东西说出来了,与别人分享了,才会铭记于心,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从而促进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
三、加强集体备课,落实“最优化”的教学设计。
坚持集体备课制度是我校一贯的做法,我校规定每周四下午组织集体备课活动。为使每一位数学数学教师都能养成自觉的行为,我组着手加强了备课组的改革,做到“三定”制度(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要求同年级应加强集体备课。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每一位教师的潜力,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分析重、难点,作业设计如何突出、突破,对教材进行恰当的调整和重组。并且要求同年级的每一位数学教师做到“四个同一”,到备同一堂课、备同一个教案、上同一堂课、保持同一个进度,切实将“最优化”的教学设计落实在课堂上。
四、第四个落实是落实教学常规,完善管理体系。
为了让各项教学、教研活动走上正规化,我们要求每个组员无论是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教研组业务学习等活动中要求有专门的本子进行记录。特别是在每一次集体备课的教研活动中,每一位教师都有要专门的一个本子来记录活动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每位老师每周至少听课一节。除了集体备好课外,我们还注重课后的反思和总结,特别是同年级的教师在每上完一节新授课后总会上一起讨论“我这节课是怎么上的,有什么地方觉得不够到位的”,积极地交流。
青年教师教研发言稿15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们:
自20xx年步入宁中巷4号,自己从事教师这一行业已经近12年,很荣幸能和在座的同行们分享这12年来的成长经历。
一、教学研究的起步
学校设有“教务处”、“教科室”,教育局设有“教研室”和“教科所”,通常前者主管教学方面诸多事宜,通常与众多类型的考试息息相关,后者则是评选论文、申报课题的组织者,这样的设置很容易让我们产生这样的想法:教学和研究是分开的,至少看起来是这样的。
在20xx年参评江宁区第二届教科研带头人之前,我对“教科研”是比较模糊的,还曾经为了参加评选笔试“恶补”了教科研的意义、方法等,现在想想,自己在教学研究上的些许成果的取得并不起源于此,而是从第一次教学过程中的疑惑开始的,有些疑惑自己想想就明白了,有些则需与同备课组其他老师讨论得知,如果让我说说什么是教科研,“教科研”在中学阶段“教研”的成分多一些,“科研”的成分少一些,教科研或许就是一线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疑惑进行的点滴思考以及对这些思考进行理性梳理的过程,教学和研究始终是不能分割的。
如果对教学中的困惑、思考甚至不足进行不同程度的整理、概括乃至提升,一些相关的案例、文章甚至课题成果也就应运而生了。当然,个人认为“教科研”不能等同于写文章、发表文章,很多老师的研究做得很好,而且研究的成果已经让所教的学生受益,这样的研究恐怕更加值得推广;相反,写文章甚至发表文章也不能等同于“教科研”做得好,例如一道习题经过我们的分析能写出一篇很漂亮的文章,但如果真正面对自己的学生不能讲解到位,这样的教研意义恐怕也不大。
二、怎样处理好教学与研究的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学效果也是衡量教师水平的重要指标,虽然在各项评比中,对教师的文章提出了诸多要求,但是一个好老师首先是一个教学上受学生、同行认同的老师。当然教学与研究二者本身是不能割裂的,当我们把写文章、做课题独立于平时的教学,那么无疑是加重负担,甚至带有反感的。当面临“教师到底要不要写文章、做课题”这一问题时,我是这样想的,要不要写是可以选择的,不写文章,教书育人能让学生、同行认同,照样是一个优秀的老师,但是如果要写,我们就好好写。
每年学校都为各位老师订阅所教学科的相关期刊,期刊的作者大多也是我们的同行,那么我们可以将之看成同行交流的平台。由于众多原因,期刊文章发表往往面临这样一个怪圈“作者深感稿件难发,办刊人常常感到一稿难求”,这就要求我们换位思考,我如果是期刊编辑,我需要什么样的文章。我想,选题可能第一位的,《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主编王军翔老师曾在一次讲座中提到“我们的来稿人云亦云的很多;对高考试题的评价始终就是那么几个观点,甚至试题已经没有的特点,在试题的评价中都出现了。别人没有说过的话不敢说,别人没有过的观点不敢有。某种程度上缺乏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他强调一线教师相较于专业研究人员的最大优势就是题材丰富:教师教育实践中的丰富资源及其第一手资料是教师教研选题的沃土。
以选题策略之一“质疑”为例,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过程中常常口头质疑、内心质疑,那么质疑本身就是我们常常经历的,那么什么样的质疑可以成为研究的素材?第一,质疑不是目的,质疑的前提是尊重教材及已有成果,这是让我们的质疑能站住脚的前提;第二,质疑要有理有据,不能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观点的不同是必然的,质疑不一定非得得出谁对谁错;第三,质疑的问题要有研究意义,例如能改善教学效果,丰富学科观点等。
三、以后的努力方向
和众多学生一样,我暂时还没有太宏远的目标,常常是走一步看一步。但平时也会产生一些阶段性目标,例如攻读南师大教育硕士期间正值任教20xx届高三化学,选题时就将目标拟定为如果丰富毕业班化学教学的方式,相关的课例、实验自然成了硕士论文的成果。至于以后还是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多多积累,或许遇到某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时,这些积累就成了有用的素材。
最后想说的是在没有教师分级制的中国台湾地区等地,他们的教育科研成果也是不错的,台湾师大邱美红教授扬州中学讲座中提到,参加她的项目团队的老师完全出于自发,没有继续教育学时的限制,也没有升级的激励。这或许就是教学和研究不可分割的最好事例吧。
文档为doc格式